一、合作背景
沈强:湖州师范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博士后),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支部书记,在先进金属、功能粉体材料、材料微结构表征与失效分析等领域具有扎实的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长期以来,扎根服务于湖州市新材料企业,与久立特材、宜可欧环保科技等公司密切合作,深度参与研发,攻克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目前主持/参与国家基金等纵向项目5项,主持横向项目30余项,总横向经费超500万元。近五年以一作/通讯发表SCI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金相大赛,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等荣誉,曾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所在团队,被评为湖州师范学院“十佳服务地方团队”。湖州师范学院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19个。
浙江创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特新材)专注于新材料研发与生产,主要聚焦于光伏硅片切割线、气体吸收与催化材料、汽车线束等领域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创特新材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获国家第二批超长期国债支持。国家级“启明计划”人才1人,拥有89项专利。
二、合作内容
1.夯实技术“根基”,突破性能瓶颈
面对创特新材在超微细钨丝拉拔领域“理论不清、工艺不稳、良率不高”的核心困境,沈强博士团队并未停留在宏观工艺调整,而是深入材料微观世界,系统开展钨棒烧结与拉拔过程的微结构表征与失效分析。他们精准解析了影响线径与性能的关键机理,从而实现了拉拔工艺从“经验摸索”到“理论指导”的飞跃。此举成功将钨丝金刚线径稳定控制于30微米以下,并同步将产品良品率大幅提升至80%,为企业产品升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根基。

图1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突破钨丝拉拔的“线径”瓶颈,线径突破30μm,不到头发丝的1/2。
2.拓宽应用“边界”,布局未来市场
在攻克性能瓶颈的同时,沈强博士以其对材料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引导企业跳出单一光伏切割市场的激烈竞争。他系统论证了超微细钨丝在半导体引线框架、耐高温触摸屏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精密线缆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与可行性,为创特新材绘制了清晰的多元化发展路线图。这一战略布局,不仅分散了市场风险,更助力企业从“红海竞争”迈向“蓝海开拓”,抢占未来高附加值新材料市场的制高点。如下图,沈强代表创特参与第十届“创客中国”浙江省省赛。

图2 代表创特参加第十届“创客中国”浙江省省赛
3.贯通育才“通道”,共筑创新平台
沈强博士将合作中攻克的技术难题与积累的一手数据,转化为《金属材料塑性成型》、《现代表征技术》等核心课程的鲜活案例,实现了“课堂内容与产业前沿”的无缝对接。他推动校企共建“超细微金属线材工程技术中心”与“产学研实践基地”,并创新实施“卓越材料工程师计划”,使高校人才培养直接嵌入企业研发链条。研究生在企业真实场景中开展“钨丝拉拔形变机理研究”等课题,实现了“论文写在一线,成果用于生产”,成功构筑起“产业需求牵引人才培养,人才智慧反哺产业创新”的可持续闭环。

图3作为青年人才,受到区政府领导的关怀
三、合作成效
通过“科技副总”机制,实现了多方共赢的价值共创。在技术上,协助企业突破超微细钨丝拉拔瓶颈,线径降至30μm,良品率提升至80%;共同申请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篇,承担湖州市“揭榜挂帅”项目(200万元)。钨丝金刚线项目荣获“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与产业创新大赛一等奖”。技术突破直接为企业创收超过1500万元,并为开拓新兴应用领域奠定基础。同时,合作深刻反哺了教研与学科建设。湖州师范学院材料学科新增了超细微金属成型特色研究方向,提升了学科影响力与服务地方能力;通过共建平台与课程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与就业岗位,培养了一批懂理论、通实践的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了“产业需求牵引教研创新,教研成果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四、经验启示
(一)技术攻坚需“扎根+前瞻”,锚定“核心”材料。高校服务企业需深入生产一线,在透彻理解现有工艺的基础上,紧扣材料本身的核心特性与未来应用趋势进行突破。沈强博士团队通过扎根车间,精准表征材料微结构变化,最终在超微细钨丝这一核心材料上实现性能跃升。这种“深入现场—解析机理—优化工艺—拓展应用”的路径,能帮助企业构筑起基于材料创新的根本性竞争优势。
(二)科技副总需兼具“专业深度”与“产业广度”。作为企业的“科技副总”,沈强博士不仅解决了具体的钨丝拉拔技术难题,更凭借对材料学科的整体把握,为企业规划了多元化应用的新航道。这启示“科技型人才”需具备广阔的产业视野,能够从单一技术点的突破,延伸至整个产业链条的布局与创新,成为连接前沿材料科学与未来产业落地的关键桥梁。
(三)产教融合需“平台为基”,实现双向赋能。通过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实践基地”和共推“工程师计划”,将合作制度化、平台化,既为高校提供了稳定的科研实践载体,也为企业输送了定制化、可持续的人才与技术支持。这种“以平台汇聚资源、以项目驱动创新”的深度融通模式,可有效破解“科研脱离产业需求”与“企业缺乏持续研发动力”的难题,为实现长期战略共赢提供了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