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人一体改革 | “科技副总”案例合集——湖州师范学院杨帆&浙江加力仓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发布时间:2025-10-31浏览次数:10

一、合作背景

杨帆,湖州师范学院工学院副教授,在机电产品可靠性分析、节能环保装备研发方面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主持国家级、省级等科技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0篇,授权发明专利5件,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湖州师范学院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高校,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国家、省市级科研平台19个。

浙江加力仓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仓储物流搬运设备制造企业,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有省级企业研究院、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40余项,累计取得200多项专利。

二、合作内容 

1.注入科研“加速度”

面对企业“结构强度不足、偏载安全性差”的现实痛点,杨帆博士团队率先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传统的机械研发领域,构建了一套高效的智能故障预测与诊断系统,将典型故障的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0%。创新开发的“电控模组自动散热技术”,解决了新能源叉车的散热瓶颈,使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大幅提升,该成果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为企业赢得了关键技术优势。

2.开辟产业“新航道”

针对企业因核心部件交付延期而屡失订单的问题,杨帆博士深入供应链上下游展开调研,提出“向上游延伸、掌握核心部件自主权”的战略建议,促成湖州顺为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州加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相继成立,分别聚焦于智能充电机和新能源电池包的自主研发。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供应链风险,更助力加力公司在新能源赛道上抢占了先机。

3.激活育人“源头水”

杨帆博士将与企业共同攻关的“电控模组自动散热技术”“锂电池寿命预测”等核心技术,转化为《机械制造工艺学》《工程矩阵论》等课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直面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核心技术攻关中的实际问题,实现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同频共振。同时,她积极推动湖州师范学院与加力仓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指导研究生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基于热振耦合的机电产品可靠性评估”等课题研究,使学生的毕业论文源于真问题、服务于真场景,成功打通了从高校课堂到产业前线的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了科研、产业与教育的完美循环。

  三、合作成效

通过“科技副总”机制,实现了全方位的价值共创。在技术上,协助企业年均开发2项省级新产品,新增发明专利5项(含2项智能相关专利)、软件著作权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3项,有力构建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效能大幅提升,公司营收突破11.24亿元,净利润显著增长;通过成立子公司实现了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成本下降8%,交期由90天大幅缩短至30天。同时,合作深刻反哺了教研与人才培养。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数字化技术人才200余名。湖州师范学院机械工程学科新增“智能装备可靠性”硕士培养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一流课程1门,并成功为企业输送了亟需的高素质研发人才,形成了“产业赋能教研,教研驱动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经验启示

(一) 技术代际突破需“承接+创新”,锚定“智能”方向。高校技术服务企业需在承接前人成果基础上,紧扣产业升级趋势实现差异化突破:在前辈解决“能造”问题后,杨帆博士通过“智能”技术解决“造得智能、造得可靠”问题。这种“基础筑牢——技术升级——价值跃升”的路径,能帮助企业持续构建技术壁垒,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 科技副总需兼具“技术能力”与“战略眼光”。作为企业的研发副总工程师,杨帆博士从识别供应链瓶颈到提出子公司裂变方案,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不仅是技术攻坚者,更是企业战略谋划者。这启示“科技型管理人才”需深入企业运营全链条,从“被动响应需求”转向“主动创造价值”,成为连接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的核心纽带。

(三) 产教融合需“实践为桥”,实现双向价值共创。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搭建实践基地,既能让高校教学更贴近产业需求,又能为企业输送定制化人才。这种“以科研为核心、以实践为纽带”的产教融合模式,可有效破解“高校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企业技术创新缺乏智力支撑”的双重困境,实现长期共赢。